2003年上半年《大学语文》(专科)试卷答题分析


发布时间:2004/6/15     发布地区:达德教育     信息来源:www.dadeedu.com    

 今年上半年自考试卷评阅工作已经结束。从评阅试卷发现的问题及与部分考生交谈反应来看,《大学语文》(应用专科,4学分本科)试卷答题总体情况尚好,部分考生对多数试题回答基本正确,其中少数考生回答较好;但也有一部分考生失分较多,得分率较低。究其原因,虽有多方面,而学得不够扎实是共同的原因,即对大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有关语文知识尚未很好读懂理解,没有切实掌握,只是大致看了一下,印象不深,少数考生甚至连教材的课文都没有通读一遍,只匆匆忙忙看了其中自认为重要的二十来篇课文,所以临考答题时就没有把握,难以选择正确答案。

先从单项选择题的试题来看,虽然这次有的试题偏了一些,难度大了一些,不容易辩析正误,所以有人失分是难免的;但有些试题并不难、不偏,属于考核课文基本内容、基本知识,是应该识记、掌握的,可是有的考生却不会正确选择。例一,第4小题:下列《咬文嚼字》的文句中,概括了全文中心论:点的是(4句选1句,应为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有些考生却误选为A或C。考完试再看教材,其实在这篇课文的[提示]中已明明白白写出,全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就是答案B,而且接着还提示,作者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此中心论点的。所以读过这篇课文及提示,就不会没有一点印象。有的考生认为现代文章容易、不重要,所以就不看或随便翻过,一到考试才紧张。由此,给我们自学应考者提醒一点:对于每一篇课文,无论是现代文或古文,无论是哪种文体的文章,都属于考试的范围,都应该认真阅读,读懂弄明白;特别是对于每篇课文的主旨或其中某段文字的意思(如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解释说明的原理要点及诗词抒发的感情等),都应着重学习了解、识记掌握;同时在自学中还应注意了解、掌握每篇课文或某个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诗词的抒情方法)。这些都是学习这门课程应基本掌握的重点内容,学习掌握了就可以正确回答试题。例二,第14小题:《哭小弟》写小弟周围同志对小弟去世感到悲哀并深切怀念,这在全文中属于(4句选1句,应为D、侧面描写,即从侧面写别人对小弟的看法、心情来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正确答案在这篇课文的中[提示]中也有明确写到,而且在试题中已提出“写小弟周围同志对小弟”,当然不属于“正面描写”,所以选“D、侧面描写”是理所当然、不难的。可是仍有考生随便乱选,结果失分。

关于词语解释题,即考试大纲规定考试内容的语文知识部分对语言知识的考核,要求学习、解释教材中10篇文言散文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自学者平时学习就应着重了解有的词语,从形体上看,古今是同一样写法,同一个字形,但从词义上解释,古今却有很多不同;或者在古文不同句子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例三,第26小题“默而识之”,这是孔于谈自己的学习情况。这句中的“识”字是“识记”、“牢记”的意思,是作动词用,读音zhi。有些考生误答为“知识”、“学识”,这是按照平常习惯在回答,结果失分。又如第27小题“故令人持壁归,回至赵矣。”原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壁归赵”这一部分,是记叙蔺相如见秦王无意偿还赵城,于是让随从换装后从小路把玉送回赵国。当后来秦王问到时,蔺相如就作如上回答。这句中的“间”字是指间道,抄近道,从小路的意思,秦王想派人追也来不及了。有些考生误解为“时间”或“房间”,那完全是自己想当然,没有从原文整句来思考,没有联系上下文来作答,结果答案就错了。再如第29小题: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是王安石反驳司马光来信对新法的指责的一个论点。这句中的“难”字,是责难、诘责、责备的意思,整句解释为:责难善言诡媚的人,责备那些善于讲些奉承讨好别人的话的人。很多考生将它与“困难”的“难”字混为一谈,错译为“很难请人”、“难以找人”等,这也是不懂“壬人”的词义而造成的失误。所以,自学者应仔细读懂一些难解的词语。

大学语文考试这几年很重视简析题,因为选择题多考些基本知识的识记,而简析题多考核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重在理解、分析,每道简析题10分,分数值比较大,如果考生不理解、不会分析回答,失分也就较多。这次试题第31、33题出自教材中两篇课文中各一段文字,难度不算大,本来应该多得分的,但也有些考生失分多。例如第33题是将一首古诗八句抄写出来,然后提出三个小问题,要求分析作答。这本是教材中杜甫的一首著名七言律诗《蜀相》,其中有千古传诵的名句,只要该懂这首诗,就会正确分析回答。但有的考生似乎还没见过这首诗,随便乱答,有的答案令人惊奇。如:(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回答为:李白、白居易或陆游、辛弃疾等,就是不知道是杜甫。又问到:本诗的题目是什么?回答为:《春天》、《锦官城》等,就是不会回答《蜀相》。再问到写于何地?回答写于陕西、长安、北京等,也不会写“成都”。这说明有的考生对这篇课文最起码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2)解释原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淆老臣心”中“三顾”、“两朝”的含义。有的回答是“三次照顾”、“三次出征”、“两个朝代”、“早朝晚朝”,更显出考生还没有读懂这两句名句。(3)本诗的抒情特色。有的考生答非所问:“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情”。有的虽写了抒情特色,却是“夸张、浪漫”等,与本诗毫无关系。在课文[提示]中已清清楚楚写到:“全诗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四句借事抒情”。可见有的考生没有仔细看过[提示],临到考场也没有仔细读读试题抄出来的这八句诗,只是匆忙地随便回答,结果当然失分很多。或许有人会说,原来没想到会考古代诗歌的分析,过去多次考试,没有这种试题,所以失分。那么第31题要求分析朱自清《论气节》这篇现代文中的一段文字,这在过去多次考试,都有类似的试题(抄出议论文或记叙文中一段文字,要求分析作答),照理应该是有思想准备的,能够较好回答。但有的考生但不会正确回答。如试题(3)问到:“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本来阅读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列举“后来宋朝几千大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行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这是运用归纳法,也称例证法,归纳宋朝、明朝的事例来证明“都是集体行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如果仔细读过原课文及[提示1,就更容易回答了。课文[提示]有写:“本文运用归纳法“,并指出“归纳历史事例来论证”。仔细看过,就会有印象,并懂得为什么说是“运用归纳法”,到考试时读到试题,自然会正确分析回答,而不致像有的考生那样临场随意乱回答:“运用比喻、象征”、“运用夸张、排比手法”。这种随意作答,也说明有的考生平时学习不扎实,连什么叫论证方法、有哪几种论证方法等基本知识尚未清楚,将论证方法与修辞手法等混为一谈。这样就无法在分析题中得分。

本次考试简析题32题是出自教材外的雨果的文章《文明与野蛮》中一段文字,当然比出自教材中某篇课文的命题要难些。但就雨果这段文字来讲(指已译成中文),并不难读懂,因为这段文字已明白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是试题间到“(2)这里所写的是哪个历史事件?”有的考生竟无法回答(空白或错答)。说明有的考生阅读能力很差,本来一看就明白的文字读了后却不知道在讲什么;也可见有考生对普通的历史知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这样严重的事件)都不知晓。因此,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的考试成绩,自学者平时需要认真仔细通读教材,并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大学语文的考试最后一道题是作文,占30分。本次是供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先读一段寓言故事:“蒲公英老了,小蒲公英问:‘留下什么遗产?’老蒲公英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飞的伞。”然后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从试卷看,多数考生都能读懂原材料,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议论。写出的作文,一般中心明确,观点正确,内容尚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类作文一般可以及格。其中有些议论文较为充分,内容相当充实,有自己的见解,论述较为深刻。但也有个别考生所写作文与所供材料完全没有关联,似乎是考前自己猜题写好背熟的一篇文章,例如有人以《重视环境卫生》、《加强团结,抗击非典》等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虽然观点正确,有一定内容,但与本次考题无关。也有些考生虽然所写与试题所供材料有关,但内容空泛,讲不出什么道路。这类得分就比较低。下面摘录两篇从不同角度、论述较好的考生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自学者有所帮助、启发。一篇以《自强自立》为题,从年青人自己应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的角度来写:“读过上面这段材料,深受启发。我们青年人今天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呢?我觉得应该像老蒲公英希望的小蒲公英去远飞,也就是说要自强自立,靠自己独立奋斗、顽强拼搏,去闯,去创造一番事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决不要做那种依赖父母、长辈过日子的懒汉。我们要学会远飞,学会独立生活。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身边,什么都依靠长辈。这不 仅是由于父母、长辈一般都老了,会先我们而离开人世,他们不可能养活我们一生;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过事事依靠父母过日子,依赖长辈的遗产生活,看起来舒服i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自己独立奋斗拼搏得来的,才是牢靠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年青人应有志气,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指一个人逐步学会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能力,以及形成人生观的过程,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而独立自主是其必要条件。独立包括行为、思想的独立;只有自己能独立思考与行动,才可能得到切实的锻炼并逐步成长、成熟。如果有依赖思想;或者总是在别人的保护伞下过日子那将永远无法获得认识事物的能力,更不可能独立生存;发展直到成功。(以下联系实际,举名人成功事例,略)。

另一篇作文以《父母应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为题展开议论,这是从父母、长辈怎样对待儿女成长的角度来立论的:”从老蒲公英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我想到了今天做父母的应该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的问题。大家都看到也常在谈论,有些父母对儿女怎样百般疼爱呵护,从幼儿到少年、青年,都舍不得他(她)离开身边半步,孩子穿的吃的用的什么都给他(她)准备得好好的,孩子从小到大都由父母或祖辈料理包办,到老了,便给孩子留下房子、钱财等等,以为这样便是对儿女最大的关爱。殊不知,这种过分的关爱,只能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完全依赖父母长辈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老蒲公英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智者,应该是放手让孩子们学会远飞,学会自己去独立奋斗,而不是让孩子永远依赖自己,不应留给孩子许多金银财宝,让孩子坐享其成、舒舒服服过日子。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为了使自己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都是严格要求子女认真学习,从小过劳苦的生活,从而受到教育锻炼,逐步具备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与商战需要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例如作为亿万富翁的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完全可以用一大笔的钱使两个儿子的生活过得非常舒适。但他并没有这样做。次子李泽楷的零用钱,是他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做杂工、侍应挣来的。李泽楷打工所得,除了用作自己日常的零用钱之外,有时还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李嘉诚知道后十分高兴,他对妻子说:‘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如果我们的父母、长辈都能够这样给孩子自己去独立生活的条件、环境;给孩子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和引导他们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技能,那么,孩子们才能茁壮成长;成为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然,从其他的角度来展开议论,也可以写出较好的作文。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报刊书籍,从中积累一些材料;并注意观察社会生活,自己多思考和多练习写作,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使考试时作文获得良好的成绩。我们在这次评卷过程就发现好多考生的作文成绩就不错,从而使大学语文整门课程的成绩相应提高,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摘自:广东省自学考试杂志 


日期:2004/6/15
编辑:达德教育
来源:www.dadeedu.com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

 
相关链接:

2013年全国各类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4/9/27]
全国2014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2014/8/18]
全国2014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04729试题答案   [2014/8/15]
2012年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5/13]
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2013/4/29]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2013/4/29]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2013/4/29]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2013/4/29]
全国2012年4月《大学语文》自考试题   [2012/8/8]
全国2012年1月大学语文试题   [2012/7/22]
全国2011年10月大学语文试题   [2012/4/10]
全国2011年7月大学语文试题   [2012/4/10]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