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历年试题


发布时间:2005/10/27     发布地区:达德教育     信息来源:www.dadeedu.com    

浙江省2004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

1.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关系是(      )与具体应用的关系。

A.研究方法        B.基础理论        C.应用模式        D.传统研究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霍桑实验。

A.霍尔(Hall)          B.勒温(Lewin)          C.琼斯(Jeass)          D.梅奥(MAYO)

3.(      )、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法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A.会议法          B.判断法          C.观察法          D.分析法

4.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具有二个方面,一是质的差别,即能力的(      )差别;二是量的差别,即能力发展水平与发展早晚的差别。

A.素质          B.水平          C.类型          D.形成

5.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      )

A.连续原则               B.情境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

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观察者的需要与动机;(2)观察者的兴趣和爱好;(3)观察者的个性特征;(4)观察者的过去经验;(5)观察者的(      )

A.知识结构          B.能力结构          C.态度体系          D.人格特征

7.自我(      )、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三项主要内容。

A.交往管理          B.思想管理          C.经验管理          D.信息管理

8.任何一种态度都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即认知要素、评价要素、情感要素和(      )

A.文化要素          B.意向要素          C.社会要素          D.情境要素

9.一个人因持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现象称为(      )

A.心理矛盾          B.认知失调          C.心理失衡          D.心境不佳

10.人的需要产生的过程是人与(      )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A.生理环境          B.卫生环境          C.客观环境          D.心理环境

11.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      )与动机是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

A.效价          B.能力          C.期望          D.智力

12.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里兰的(      )

A.成就需要理论          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          D.强化理论

13.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      )五大类。

A.金钱需要               B.情感需要         

C.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因素归为(      )

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

15.弗鲁姆在他的期望理论中提出的期望模式是: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      )

A.他人需要          B.社会需要          C.组织需要          D.个人需要

16.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洛克          B.弗鲁姆          C.赫茨伯格          D.斯金纳

17.按时间间隔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和(      )强化两大类。

A.可变比率          B.可变间隔          C.固定时间          D.固定比例

18.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个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人群结合体称为(      )

A.个体          B.组织          C.领导          D.群体

19.心理学中把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结构群体          B.假设群体          C.协作群体          D.活动群体

20.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依据,可以把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      )四类。

A.情感型          B.规范型          C.活动型          D.破坏型

21.管理心理学中所强调的群体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      )两个方面。

A.组织纪律          B.社会规范          C.传统规范          D.非正式规范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在(      )没有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顺从行为。

A.信仰上          B.心理上          C.态度上          D.认知上

23.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总称为群体(      )

A.向心力          B.协作力          C.合作力          D.内聚力

24.由于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而引起矛盾激化的现象称为冲突。

A.排斥          B.吸引          C.接近          D.相容

25.不良的沟通、组织结构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冲突的(      )

A.人际因素          B.行为因素          C.潜在因素          D.结果因素

26.在信息沟通的流程中,发出信息的主体称为(      )

A.活动源          B.交流源          C.接收源          D.信息源

27.按信息沟通是否有中间环节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直接沟通和(      )沟通两类。

A.间接          B.交叉          C.多向          D.交互

28.语言障碍、(      )、知觉选择性限制、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组织结构层次影响和信息过量的影响是导致组织内沟通障碍的六个主要因素。

A.群体结构          B.人际矛盾          C.知识经验限制          D.信息不足

29.根据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自然性人际关系和(      )人际关系两大类。

A.社会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家庭性

30.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以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吸引、(      )指标的测量结果为依据,绘制出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

A.排斥          B.合作          C.冲突          D.矛盾

31.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最早进行人际交往的测量,他发现人际交往的(      )、方向、层次和空间距离是评价人际关系的四个重要指标。

A.频率          B.目标          C.行为          D.需要

32.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们接触的距离在一英尺之内,如恋人、家属、挚友间的接触属于人际关系(      )的范畴。

A.接受区          B.亲密区          C.熟人区          D.接近区

33.改善人际关系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六种:(      )、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和排难解纷法。

A.感情投资法          B.需要互补法          C.金钱刺激法          D.社会调查法

34.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      )保持一致的过程。

A.组织          B.领导          C.群体          D.环境

35.一个真正有为的领导者应当同时具有(      )和非正式领导者的功能。

A.群体领导者          B.正式领导者          C.正规领导者          D.非正规领导

36.把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定义为天生的领导理论称为领导的(      )品质理论。

A.现代          B.当代          C.古典          D.传统

37.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者行为分为面向职工与(      )两个方面。

A.面向发展          B.面向效益          C.面向生产          D.面向组织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中,把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类型简称为(      )

A.W          B.F          C.P          D.M

39.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必须与被领导者的(      )相结合。

A.成熟度          B.性别          C.年龄          D.文化水平

40.三层次说强调,组织文化是由外显文化、制度文化和(      )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的。

A.团体          B.群体          C.社会          D.精神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

1.挫折理论

2.晕轮效应

3.参与改变理论

三、论述题(45)

1.请阐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内容。(10)

2.说明态度的定义,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10)

3.画出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进行简单的解释并指出该模式在管理情境中的实际意义。

(10)

4.请结合国情,对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15)

全国2001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B.目标的实践性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2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

法称为(     )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21.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     )

  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单向沟通          D.双向沟通

22.参照测量法测量的对象是(     )

  A.人际交往频率B.人际交往动机C.人际关系中的相关关系D.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23.根据布雷克管理方格图,下列管理方式中对工作抓的最紧的是(     )

  A.8.4           B.3.7              C.2.8                 D.9.2

24.领导者有意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     )

  A.集权式的领导决策B.参与式的领导决策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D.开放式的领导决策

25.“个人能力主义”是下列哪种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

  A.美国组织文化     B.日本组织文化     C.中国组织文化       D.澳洲组织文化

26.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MI的是(     )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效能识别系统

27.年终考核是何种考核(     )

  A.日常考核         B.定期考核         C.长期考核          D.临时考核

28.考核者在评价他人时,特别体谅那些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和思想。这种考核中的心理偏差

(     )

  A.从众效应偏差     B.相似性偏差       C.趋中化的偏差       D.暗示性偏差

29.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和(     )

  A.再冻结           B.激励             C.管理               D.目标

30.组织变革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是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认知、态度和行为,

进而改变群众的行为,以提高组织效率。这种方式是(     )

  A.组织导向型       B.人员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系统导向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激励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         )

A.      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状态型激励理论

D.自我感知型激励理论 E.综合型激励理论

32.正式群体的功能主要有(         )

A.完成组织任务B.满足成员需求C.协调人际关系D.改变个人观念和行为 E.提高群体凝聚力

33.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有(         )

  A.满足成员需求B.控制成员C.教育成员D.改造成员E.激励成员

34.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将沟通分为(         )

  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 C.平行沟通D.单向沟通 E.双向沟通

35.当组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变革(         )

  A.决策失灵B.沟通渠道阻塞C.组织机能失效D.缺乏创新 E.出现非正式组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

36.价值观主要有哪些作用?3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38.简述从众与顺从行为的区别。39.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0.传统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

4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42.试论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案例题(本题15)

43.甲、乙、丙、丁四人是同一车间的操作工。甲进厂才3天。乙已工作半个多月了,能在师傅指导下进行劳动。丙刚开始独立从事操作。丁则已是老工人了。请选用一个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谈谈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

 

 

 

 

 

 

 

 

 

 

 

 

 

 

 

 

 

 

 

 

 

 

 

 

 

 

 

 

 

 

 

 

 

 

 

 

 

 

 

 

 

 

 

 

 

 

全国2001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

1.A2.3.B4.C5.C6.C7.C8.B9.C10.C11.B12.A13.A14.D15.C16.A17.A18.A19.B20.D  21.A22.B23.D24.C25.A 26.A 27.C 28.B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31.A B C     32.ABCD    33.ABDE      34.DE        35.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

   36.(1)动力作用 (2)标准作用(3)调节作用(4)定向作用

   37.(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2)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

    38.从众与顺从的区别在于是否出于内心自愿。放弃原来的意见,以符合群体要求之行为称从众;保留自己的观点,而又不在行动上违背群体意志的现象叫顺从。

    39.(1)语义上的障碍;(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6)信息过量的影响。

   40.(1)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和专业化分工; (2)明确的规章制度;(3)法定的程序系统和程序无情感因素; (4)技术是提升的基础;(5)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

    41.(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相似性和一致性;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性

格和气质;主观印象;思想品德;需求互补。

       (2)联系实际。

    42.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3)规范作用; (4)创新作用和辐射作用。

五、案例(本大题共15)

    (1)阐明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2)甲是不成熟工人,宜用高组织低关系的命令式的领导方式。

    (3)乙是初步成熟工作,宜用高组织高关系的说服式的领导方式。

    (4)丙是比较成熟工人,宜用低组织高关系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

    (5)丁是成熟工人,宜用低组织低关系的授权式的领导方式。

 

2002.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2.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管理心理学应坚持的( )

A.联系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 D.具体性原则

3.谈话法和问卷法应属于( )

A.观察法 B.测验法C.调查法 D.实验法

4.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C.态度特征 D.理智特征

5.使人们在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意志特征

6.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 )

A.性格 B.气质 C.态度 D.动机

7.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 )

A.      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B.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C.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D.生存需要与享受需要

8.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

A.      物理因素、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主体因素

C.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D.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9.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是(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信念

10.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C.参照群体 D.实属群众

11.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心理因素与( )

A.文化因素 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 D.环境因素

1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暗示 D.顺从

13.能最大程度提高群体生产率的是( )

A.强凝聚力积极诱导 B.弱凝聚力积极诱导C.弱凝聚力消极诱导 D.强凝聚力消极诱导

14.信息从接受者返回信息源的过程称为( )

A.编码 B.传输 C.解码 D.反馈

15.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 )

A.编码 B.传送 C.解码 D.反馈

16.决策的基础是( )

A.组织的设置 B.信息的沟通C.人员的配备 D.财力的保证

17.管理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之间的( )

A.心理关系 B.行为关系C.交往和联系 D.竞争与合作

18.对对方和自己不同之处进行知觉是( )

A.认异现象 B.离异倾向C.认同现象 D.趋向倾向

19.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是( )

A.互需 B.互酬 C.互利 D.互助

20.人际交往的第三个层次是( )

A.礼仪交往 B.功利交往 C.感情交往 D.思想交往

21.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从事科学工作的专家、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有效的领导方式一般是( )

A.高工作与低关系 B.高工作与高关系C.低工作与高关系 D.低工作与低关系

22.下述公式中表述正确的是( )

A.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B.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C.领导有效性=f(领导作风、成熟度、环境)D.领导有效性=f(领导效率、被领导者成熟度)

23.组织中书面文件的数量反映的是组织的( )

A.规范化 B.专业化 C.标准化 D.职业化

24.根据个人参加组织活动的程度,可以把组织分为疏远的组织、精打细算的组织和( )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C.互益性组织 D.道义上的组织

25.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BI的是( )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C.视觉识别系统 D.效能识别系统

26.在关于组织文化的各种学说中,认为"组织文化是由组织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总和而成"的学说是( )

A.二层次说 B.两元说C.精神文化说 D.三因素学说

27.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 )

A.参与管理 B.和魂洋才C.家庭主义 D.以人为中心

28.下述被考核者对待考核的心态,属于对抗心态的( )

A.愿意接受考核 B.感受到心理压力C.感到紧张和不安 D.认为考核者故意与他们为难

29.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个是( )

A.使组织得到发展 B.有效地行使组织职能C.改变成员的行为 D.增加经济效益

30.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措施很多,树立组织威望的措施属于( )

A.进行力场分析 B.让组织成员参与变革C.利用群体动力 D.奖励变革中的创新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个性倾向性包括( )

A.需要 B.动机C.兴趣 D.理想E.信念

32.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 )

A.需要层次论 B.期望理论C.公平理论 D.挫折理论E.双因素理论

33.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有( )

A.维持和巩固群体 B.树立评价标准C.群体动力 D.促进群体变革E.行为导向

34.行为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

A.强调层峰组织结构 B.主张扁平组织结构C.主张集权 D.主张分权E.提倡专业化

35.绩效考核的程序包括( )

A.确定考核目标 B.制定考核方案C.实施考核方案 D.做好考核鉴定与决策E.反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

36.简述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3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38.简述群体应具备的特征。39.简述领导者素质培养的主要体现。40.简述绩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

41.联系实际谈谈态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42.举例说明组织变革的动因。

五、案例题(本题15)

43.27岁的张华在一定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他能力出众,待人和蔼,乐于助人。可最近一段时间,他情绪非常低落,还经常向家人和朋友大发脾气,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原来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干部考核中,对自己期望甚高的他没有得到高分,当然也没有得到提升。为此,张华感到非常气愤和委屈。

(1)请运用挫折理论解释张华的反常行为。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应付挫折。

 

200310月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管理心理学)

 

课程代码:016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

1.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 )

A.英国 B.俄国C.美国 D.德国

2.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中,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称之为( )

A.案例法 B.观察法C.测验法 D.调查法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 )

A.“复杂人”假设理论 B.“经济人”假设理论

C.“社会人”假设理论 D.“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

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

A.韦伯 B.法约尔C.泰罗 D.古利克

5.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总和,称之为( )

A.个性 B.精神C.素质 D.品德

6.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性格可分为( )

A.理智型、情绪型 B.内倾型、外倾型C.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D.顺从型、独立型

7.以人为对象的社会知觉可以划分为( )

A.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B.对个人的知觉、群体知觉、角色知觉

C.人际知觉、群体知觉、角色知觉D.对个人知觉、群体知觉、人际知觉

8.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由自我思想管理、自我行为管理和( )

A.自我需要管理 B.自我利益管理C.自我心理管理 D.自我动机管理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是( )

A.      认知要素和评价要素 B.评价要素和情感要素

C.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 D.情感要素和意向要素

10.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动力作用 B.定向作用C.调节作用 D.标准作用

11.下列理论中,不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

A.挫折理论 B.期望理论C.目标理论 D.强化理论

12.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称为( )

A.挫折 B.公平C.期望 D.强化

13.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就是( )

A.组织行为 B.群体行为C.个人行为 D.群体工作

14.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的发展起( )

A.促进作用 B.阻碍作用C.促进或阻碍作用 D.无促进或阻碍作用

15.“口服心不服”的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出于( )

A.知觉的歪曲 B.行为的歪曲C.判断的歪曲 D.情感的歪曲

16.成功地激发了功能正常冲突的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      奖励持异议者 B.惩罚冲突回避者

C.奖励持异议者而惩罚冲突回避者 D.奖励冲突回避者而惩罚持异议者

17.在下列沟通通道中,通道丰富性得分最高的是( )

A.电话 B.备忘录C.面对面的交谈 D.广告、公告

18.传递信息的媒介物被称为( )

A.通道 B.载体C.信息源 D.信息工具

19.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其中最深层的是( )

A.感情交往 B.礼仪交往C.思想交往 D.功利交往

20.在人际交往中,影响最显著和重要的主观印象是( )

A.第一印象 B.性格气质C.周围环境 D.交往动机

2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 )

A.素质 B.业务水平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22.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现代领导者应该实行( )

A.经验性决策 B.科学性决策C.主观性决策 D.客观性决策

23.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最佳的管理方式为( )

A.9.1型管理方式 B.1.9型管理方式C.1.1型管理方式 D.9.9型管理方式

24.现代组织理论主张( )

A.在组织形态上倾向于高耸组织结构 B.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于分权

C.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于集权 D.在专业分工上提倡群体化

25.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作为组织形象战略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对系统的其他部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CI   B.MI   C.BI   D.VI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由以物为中心的单纯技术管理与纯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式,这在组织文化特征上表现为( )

A.软硬结合 B.个人能力主义C.以和为贵 D.追求卓越

27.绩效考核中,考核者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语言、行为、表现或其他事物,而迅速改变自己对被考核者的评价意见或看法,从而引起的考核误差,叫做( )

A.暗示性偏差 B.对照效应偏差C.近应偏差 D.印象性偏差

28.依据相同的尺度去衡量相同职务的人员的工作绩效,这种方法是( )

A.相对标准考核 B.绝对标准考核C.单项考核 D.综合考核

29.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激发要求变革的动机属于( )

A.变革阶段 B.解冻阶段C.再结冻阶段 D.预备阶段

30.团队建设与过程咨询顾问从事的活动十分相似,即( )

A.      设置目标 B.诊断和开发一种帮助关系

C.团队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开发 D.分析团队内的关键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

31.心理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A.认识过程 B.观念过程 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 E.总结过程

32.价值观的作用主要包括( )

A.动力作用 B.标准作用 C.调节作用D.定向作用 E.稳定作用

33.决定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从众的群体因素包括( )

A.群体的性质 B.群体的成员 C.群体的气氛D.群体的凝聚力 E.群体的一致性

34.领导者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 )

A.吸收新知识 B.强调成效 C.重视理性D.开发意识 E.创新能力

35.实行组织变革的方式包括( )

A.人员导向型 B.系统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D.环境导向型 E.组织导向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

36.简述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37.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38.简要比较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在信息传递活动中的优劣。39.简述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40.简述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

41.联系实际,论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手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2.联系实际分析企业组织的管理结构和职权结构的功能。

五、案例分析题(15)

43.某著名学府的高才生“硫酸泼熊”的事件被披露后,民众的心理及反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在不知道肇事者是何许人的情况下,民众通过舆论一致呼吁“严惩凶手”,但是,当人们知道肇事者为一著名学府的高才生时,舆论便开始转向,“刀下留人”的呼声日渐,最后,舆论的导向致使肇事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惩罚。

(1)请运用晕轮效应理论解释上述现象。(6分)

(2)谈谈上述现象的后果,以及在绩效考核中如何克服这一效应。(9)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一)

1.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关系是(      )与具体应用的关系。

A.研究方法        B.基础理论        C.应用模式        D.传统研究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霍桑实验。

A.霍尔(Hall)          B.勒温(Lewin)          C.琼斯(Jeass)          D.梅奥(MAYO)

3.(      )、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法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A.会议法          B.判断法          C.观察法          D.分析法

4.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具有二个方面,一是质的差别,即能力的(      )差别;二是量的差别,即能力发展水平与发展早晚的差别。

A.素质          B.水平          C.类型          D.形成

5.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      )

A.连续原则               B.情境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

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观察者的需要与动机;(2)观察者的兴趣和爱好;(3)观察者的个性特征;(4)观察者的过去经验;(5)观察者的(      )

A.知识结构          B.能力结构          C.态度体系          D.人格特征

7.自我(      )、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三项主要内容。

A.交往管理          B.思想管理          C.经验管理          D.信息管理

8.任何一种态度都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即认知要素、评价要素、情感要素和(      )

A.文化要素          B.意向要素          C.社会要素          D.情境要素

9.一个人因持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现象称为(      )

A.心理矛盾          B.认知失调          C.心理失衡          D.心境不佳

10.人的需要产生的过程是人与(      )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A.生理环境          B.卫生环境          C.客观环境          D.心理环境

11.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      )与动机是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

A.效价          B.能力          C.期望          D.智力

12.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里兰的(      )

A.成就需要理论          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          D.强化理论

13.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      )五大类。

A.金钱需要               B.情感需要         

C.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因素归为(      )

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

15.弗鲁姆在他的期望理论中提出的期望模式是: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      )

A.他人需要          B.社会需要          C.组织需要          D.个人需要

16.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洛克          B.弗鲁姆          C.赫茨伯格          D.斯金纳

17.按时间间隔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和(      )强化两大类。

A.可变比率          B.可变间隔          C.固定时间          D.固定比例

18.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个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人群结合体称为(      )

A.个体          B.组织          C.领导          D.群体

19.心理学中把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结构群体          B.假设群体          C.协作群体          D.活动群体

20.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依据,可以把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      )四类。

A.情感型          B.规范型          C.活动型          D.破坏型

21.管理心理学中所强调的群体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      )两个方面。

A.组织纪律          B.社会规范          C.传统规范          D.非正式规范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在(      )没有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顺从行为。

A.信仰上          B.心理上          C.态度上          D.认知上

23.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总称为群体(      )

A.向心力          B.协作力          C.合作力          D.内聚力

24.由于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而引起矛盾激化的现象称为冲突。

A.排斥          B.吸引          C.接近          D.相容

25.不良的沟通、组织结构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冲突的(      )

A.人际因素          B.行为因素          C.潜在因素          D.结果因素

26.在信息沟通的流程中,发出信息的主体称为(      )

A.活动源          B.交流源          C.接收源          D.信息源

27.按信息沟通是否有中间环节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直接沟通和(      )沟通两类。

A.间接          B.交叉          C.多向          D.交互

28.语言障碍、(      )、知觉选择性限制、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组织结构层次影响和信息过量的影响是导致组织内沟通障碍的六个主要因素。

A.群体结构          B.人际矛盾          C.知识经验限制          D.信息不足

29.根据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自然性人际关系和(      )人际关系两大类。

A.社会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家庭性

30.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以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吸引、(      )指标的测量结果为依据,绘制出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

A.排斥          B.合作          C.冲突          D.矛盾

31.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最早进行人际交往的测量,他发现人际交往的(      )、方向、层次和空间距离是评价人际关系的四个重要指标。

A.频率          B.目标          C.行为          D.需要

32.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们接触的距离在一英尺之内,如恋人、家属、挚友间的接触属于人际关系(      )的范畴。

A.接受区          B.亲密区          C.熟人区          D.接近区

33.改善人际关系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六种:(      )、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和排难解纷法。

A.感情投资法          B.需要互补法          C.金钱刺激法          D.社会调查法

34.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      )保持一致的过程。

A.组织          B.领导          C.群体          D.环境

35.一个真正有为的领导者应当同时具有(      )和非正式领导者的功能。

A.群体领导者          B.正式领导者          C.正规领导者          D.非正规领导

36.把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定义为天生的领导理论称为领导的(      )品质理论。

A.现代          B.当代          C.古典          D.传统

37.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者行为分为面向职工与(      )两个方面。

A.面向发展          B.面向效益          C.面向生产          D.面向组织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中,把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类型简称为(      )

A.W          B.F          C.P          D.M

39.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必须与被领导者的(      )相结合。

A.成熟度          B.性别          C.年龄          D.文化水平

40.三层次说强调,组织文化是由外显文化、制度文化和(      )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的。

A.团体          B.群体          C.社会          D.精神

 

(二)

1.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关系是基础理论与(      )的关系。

A.研究方法        B.具体应用        C.应用模式        D.传统研究

2.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该理论又被称为“场”理论。

A.霍尔(Hall)        B.勒温(Lewin)       C.琼斯(Jeass)        D.凯利(Kelley)

3.心理学家麦格雷格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所批判的X理论是对西方人性假设中的(      )假设的概括。

A.复杂人            B.现代人            C.经济人            D.发展人

4.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具有二个方面,一是质的差别,即能力的类型差别;二是(      )的差别,即能力发展水平与发展早晚的差别。

A.            B.            C.            D.

5.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      )、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连续原则。

A.接近原则            B.情境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

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观察者的(      )(2)观察者的兴趣和爱好;(3)观察者的个性特征;(4)观察者的过去经验;(5)观察者的知识结构。

A.需要与动机               B.能力结构           

C.态度体系                 D.人格特征

7.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      )

A.行为方式          B.生活方式          C.学习方式          D.交往方式

8.(      )、评价要素、情感要素和意向要素是构成任何一种态度的四个基本要素。

A.文化要素           B.认知要素        C.社会要素           D.情境要素

9.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持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认知,而产生(      )情绪体验的现象。

A.激动            B.不愉快            C.高兴            D.愉快

10.按照需要的起源划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天然性需要与(      )两大类。

A.生理性需要         B.发展性需要        C.社会性需要      D.心理性需要

11.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动机,但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      )

A.次要            B.更次要            C.更重要            D.更无足轻重

12.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      )出发(即需要的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

A.起始过程         B.结果过程         C.情境过程         D.中间过程

13.马思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人的行为是由(      )决定的。

A.生理需要          B.发展需要        C.优势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良好的政策与管理、良好的

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因素归为(      )

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

15.弗鲁姆在他的期望理论中强调,要调动、保持人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类关系:努力与成绩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      )的关系。

A.他人需要               B.社会需要           

C.组织需要               D.个人需要

16.斯金纳在他提出的强化理论中强调,人类行为的发动、调节与控制只能依靠(      )强化作用。

A.外部的            B.内部的            C.潜在的            D.需要的

17.奖励与(      )相结合是强化的基本原则。

A.奖金            B.表扬            C.惩罚            D.批评

18.群体的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具有共同的(      )和群体意识。

A.信念            B.情感            C.要求            D.利益

19.心理学中把组织中实际存在的群体称为(      )

A.结构群体            B.假设群体            C.实际群体            D.活动群体

20.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依据,可以把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      )、消极型

和破坏型四类。

A.情感型            B.规范型            C.活动型            D.中间型

21.管理心理学中所强调的群体规范包括(      )和非正式规范两个方面。

A.组织纪律            B.社会规范            C.传统规范          D.正式规范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在信仰上没有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      )

A.组织行为            B.顺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规范行为

23.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      )吸引力两个方面。

A.群体成员之间的               B.组织之间的           

C.群体之间的               D.组织与群体之间的

24.冲突是企业运行过程中(      )地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

A.可避免            B.不可避免            C.不应该            D.不可能

25.不良的(      )、组织结构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冲突的潜在因素。

A.交往            B.行为            C.沟通            D.组织

26.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      )来进行的。

A.设备            B.语言            C.仪器            D.媒体

27.按信息沟通的语言表达方式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和(      )沟通两类。

A.声音            B.数字            C.符号            D.书面

28.社会心理学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称为(      )

A.人际关系            B.社会关系            C.行为关系            D.组织关系

29.人与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称为(      )人际关系。

A.社会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家庭性

30.吸引接近规律、趋同离异规律、互需互酬规律、交往深化规律和(      )是人际

关系发生、发展的五大基本规律。

A.交互中和规律            B.作用频率规律           

C.时间空间规律            D.利益交叉规律

31.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频率、(      )、层次和空间距离是评价人际关系的四个重要指标。

A.方向            B.目标            C.行为            D.需要

32.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们接触的距离在一英尺到四英尺之间,如朋友、邻居、同事间的接触属于人际关系(      )的范畴。

A.社交区            B.亲密区            C.熟人区            D.接近区

33.(      )、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和排难解纷法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六种常用方法。

A.感情投资法          B.需要互补法          C.金钱刺激法          D.社会调查法

34.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      )保持一致的过程。

A.组织            B.领导者            C.群体            D.环境

35.领导者的素质包括品质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      )四个方面。

A.管理素质            B.综合素质         C.心理素质          D.技术素质

36.领导的传统品质理论把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定义为(      )

A.天生的            B.学习的            C.培养的            D.社会的

37.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者行为分为面向生产与(      )两个方面。

A.面向发展            B.面向效益        C.面向组织          D.面向职工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中,把(      )类型的领导行为

定义为效率最差的领导行为。

A.PW            B.pm            C.P            D.M

39.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称为(      )

A.思维            B.决策            C.判断            D.分析

40.二元说强调,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的(      )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A.物质文化        B.群体文化        C.社会文化         D.团队文化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气质?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应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2、请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它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请对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4、请联系国情,说明组织文化建设应该包含的内容。

5、请阐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内容。

2、说明态度的定义,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3、画出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进行简单的解释并指出该模式在管理情境中的实际意义。

4、请结合国情,对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浙江省2002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

1.B2.B3.C4.C5.A6.A7.A8.B9.B10.C11.C12.D13.C14.B15.D16.A17.C18.A19.C20.D21.D22.B 23.A 24.B 25.C26.B 27.D 28.A29.A30.A31.A 32.C33.A 34.D 35.C36.A 37.D 38.B 39.B 40.A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

   1.创建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内容:强调组织是一个封闭式的、有明确职责、等级、规章制度、和专业化分工等特点的阶层结构。

   2.19271932年期间;

     主持人:以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

     地址: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

     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访谈实验等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3.内容:对组织与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

的总称;

     作用:它是组织行为合理化的重要环节,是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论述题(45)

   1.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注意问题:

     (1)特殊工作岗位,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一般工作岗位,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3)人员培训时,气质要求的顺应性和发展性。

   2.基本内容: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提出优势需要决定人的行为;

     把五类需要分为高、低二个级别。

     评价:贡献:需要归类具有科学性;

     揭示了需要发展的次序;

     优势需要的作用分析合理。

     局限:理论基础缺乏实验依据;

     机械主义色彩。(基本内容6分,评价4)

   3.(1)群体因素:群体的性质、成员的能力、群体气氛、凝聚力等;

     (2)个人因素:个人的智力水平、情绪稳定性、态度与价值观生活阅历等;

     (3)问题的性质:问题的重要性、信息量、员工的把握度等。

   4.企业价值观体系建设;

     科学的经营管理;

     全方位激励管理方法;

     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礼仪建设;

     企业形象建设。

 

全国2004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

A.“经济人”假设                                              B.“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   )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11.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挫折的行为表现的是(   )

A.攻击性行为                                                        B.退化性行为

C.妥协性行为                                                        D.主观性行为

12.根据成就需要理论,人的主要需要不包括(   )

A.安全需要                                                     B.成就需要

C.社会交往需要                                              D.权力需要

13.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   )

A.信念和兴趣                                                        B.信念和群体意识

C.价值观念和性格                                                 D.利害关系和生活方式

14.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与组织若即若离的非正式群体称为(   )

A.积极型                                                               B.中间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

15.“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工具的优点是(   )

A.对人不对事                                                        B.对人又对事

C.对事不对人                                                        D.既不对人也不对事

16.行为科学对冲突的看法是(   )

A.冲突等同于暴力、破坏、无理取闹                  B.冲突并非完全是坏事

C.冲突是一件好事                                                 D.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7.工具式沟通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布命令                                                     B.满足精神需求

C.传达情报                                                     D.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

18.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是(   )

A.间接的                                                               B.直接的

C.平行的                                                               D.垂直的

19.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吸引的“磁力”核心是(   )

A.互利互惠                                                     B.共同语言

C.真、善、美                                                        D.名、利、权

20.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子女排行和合群之间的关系为(   )

A.没规律性的关系

B.排行越高,合群倾向越强;排行越低,合群倾向越差

C.排行越高,合群倾向越差;排行越低,合群倾向越强

D.排行中间的子女合群倾向最强

21.在管理方格理论中,(9. 1)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22.属于领导者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的心理素质是(   )

A.善于转换角色                                              B.较完善的人格

C.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                                          D.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23.最早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

A.直线式组织结构                                                 B.扁平式组织结构

C.矩阵式组织结构                                                 D.职能式组织结构

24.组织变量由两类因素所组成,一个是结构变量,另一个是(   )

A.任务变量                                                     B.权力变量

C.因果变量                                                     D.时间变量

25.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属于企业形象策划的动态识别形式的是(   )

A.CI                                   B.MI                            C.BI                      D.VI

26.在组织文化的作用中,对员工行为的约束是(   )

A.通过制度约束                                              B.通过监督约束

C.无形的思想约束                                                 D.引导与监督相结合的约束

27.下述公式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效果=目标×效率                                          B.效率=目标×效果

C.效果=目标×效能                                          D.效率=目标×效益

28.一切绩效考核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总的要求是(   )

A.以人为中心                                                        B.实事求是

C.公平、公正                                                        D.崇高的目标

29.“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是指组织的

(   )

A.变革                         B.发展                            C.创新                  D.建设

30.当组织成员要求在工作中有个人发展机会,但组织仍然倾向于简单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从而限制了成员的发展机会时,组织就应该进行(   )

A.思想教育                                                     B.发展

C.变革                                                            D.人员培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     )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

32.自我意识包括(     )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知觉自我                                D.精神自我

E.管理自我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3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     )

A.亲密区                                   B.熟人区

C.社交区                                   D.公共区

E.隔离区

35.组织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活力程度,组织文化可以被划分为

                                                                                         )

A.活力型组织文化                            B.挑战型组织文化

C.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                            D.停滞型组织文化

E.发展型组织文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简述西方国家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3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38.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39.简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40.简述绩效考核的程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举例说明性格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

五、案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43.海尔集团公司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企业。然而,十几年前,海尔集团的核心企业青岛电冰箱总厂还是一个只有600名职工的落后小厂。海尔的成功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海尔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观念一变天地变,观念不变原地转”。

1)请运用组织文化理论解释海尔成功的原因。

2)联系实际,谈谈企业价值观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全国2005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组织文化                       B.领导心理       

C.激励心理                       D.个体心理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

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

3.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五类,它们是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      )

A.谈话法                   B.判断法               

C.个案法                   D.分析法

4.我国学者一般从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和创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三种不同角度对人的能力结构进行分类研究。

A.潜在能力                 B.再造能力               

C.学习能力                 D.操作能力

5.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它们依次是: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      )

A.分析                B.研究               

C.反应                D.判断

6.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及知觉对象的(      )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三个主要客观因素。

A.信息量                B.组合               

C.差异                  D.相同

7.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      )三个方面。

A.交往管理                B.行为管理               

C.经验管理                D.信息管理

8.价值观是个人关于(      )、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A.文化                B.活动               

C.社会                D.事物

9.勒温的参与改变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      )

A.信息                    B.价值               

C.人际关系                D.情境

10.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      )

A.生理状态                B.现实状态                

C.客观状态                D.主观状态

11.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      )

A.效价                B.动机               

C.期望                D.智力

12.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      )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

A.本能                B.生理               

C.情境                D.需要

13.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马斯洛                B.弗鲁姆               

C.洛克                  D.斯金纳

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影响员工满意感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      )二大类。

A.情境因素                B.激励因素               

C.群体因素                D.领导因素

1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激励程度=期望值×(      )

A.需要                         B.目标               

C.效价                         D.能力

16.洛克在他的目标理论中,用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      )作为评价目标的合适程度的三大指标。

A.现实性                       B.客观性               

C.超前性                       D.可接受性

17.按强化程序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比率强化和(      )强化两大类。

A.可变比率                   B.固定比例               

C.固定时间                   D.可变时间

18.挫折行为的表现特征主要有攻击、(      )和妥协三大类。

A.气愤                     B.发怒               

C.退化                     D.激动

19.以群体是否客观存在为依据,可以把群体分为实际群体与(      )两大类。

A.假设群体                B.结构群体               

C.协作群体                D.活动群体

20.凡不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因感情、交往等多种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称为(      )

A.参照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小型群体

21.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成俗的(      )称为群体规范。

A.群体纪律                B.心理倾向               

C.行为准则                D.群体情感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且在(      )也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A.信仰上                B.心理上               

C.态度上                D.认知上

23.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      )

A.向心力                B.协作力               

C.合作力                D.内聚力

24.冲突是指由于两种(      )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而引起矛盾激化的现象。

A.组织                      B.群体               

C.利益                      D.目标

25.冲突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潜在对立阶段、认知与个性化阶段、(      )阶段、行为阶段和结果阶段。

A.人际交往                     B.行为意向               

C.行为冲突                     D.行为矛盾

26.在信息沟通的流程中,发出信息的主体称为(      )

A.活动源                   B.交流源               

C.接收源                   D.信息源

27.按信息沟通是否有地位转移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      )沟通两类。

A.双向                B.交叉               

C.多向                D.交互

28.(      )、知识经验限制、知觉选择性限制、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组织结构层次影响和信息过量的影响是导致组织内沟通障碍的六个主要因素。

A.群体结构                B.人际矛盾               

C.语言障碍                D.信息不足

29.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      )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A.哈佛                B.梅奥               

C.霍桑                D.控制

30.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以群体内部成员间的(      )、排斥指标的测量结果为依据,绘制出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

A.吸引                B.合作               

C.冲突                D.矛盾

31.在人们没有任何觉察的条件下,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      )进行客观的观察测量,并寻求人际关系规律性的研究方法称为行为测量法。

A.心理                B.目标               

C.行为                D.需要

32.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交往的范围划为亲密区、(      )、社交区和公众区等四个不同等级的区域。

A.接受区                B.交往区               

C.熟人区                D.接近区

33.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创立的用于测量人际交往(      )的方法称为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

A.动机                B.频率               

C.方向                D.质量

34.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      )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A.个人目标                B.领导目标               

C.组织目标                D.群体目标

35.一个真正有为的领导者应当同时具有正式领导者和(      )的功能。

A.群体领导者                  B.非正式领导者               

C.正规领导者                  D.非正规领导

36.通过领导者个人的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对领导有效性进行研究的理论称为领导有效性的(      )理论。

A.能力                 B.气质               

C.品质                 D.人格

37.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者行为分为面向职工与(      )两个方面。

A.面向发展                B.面向效益               

C.面向生产                D.面向组织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中,把以执行任务为主的领导类型简称为(      )

A.W                B.F               

C.P                 D.M

39.强调领导有效性并非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与行为,而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与环境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领导理论称为领导有效性的(      )

A.作风理论                B.组织理论               

C.品质理论                D.情境理论

40.组织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复杂性、(      )和集中化。

A.分散性                B.层次性               

C.正规性                D.社会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

1.组织发展

2.组织设计

3.社会人假设

三、论述题(45)

1.请分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10)

2.请阐述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10)

3.请对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10)

4.请对绩效考核中常见的心理偏差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15)

 


日期:2005/10/27
编辑:达德教育
来源:www.dadeedu.com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

 
相关链接: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2007/8/12]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2007/8/12]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2007/8/12]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200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