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至10日上课的大学语文讲义修改稿


发布时间:2006/12/16        发布地区:湛江达德        信息来源:www.dadeedu.com/zj   

大学语文
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必须紧扣课本,只有课本熟悉了,考试才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下面谈一下课本学习的主要注意点:首先,应该把书本后面的课程大纲详细的看过几遍,知道考试的内容和重点,各分值的分布等。其次,本书分为四个文体: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在阅读每一篇文章之前,必须先了解该文体的相关知识和考核点。最后,阅读具体课文的时候,既要阅读课文本身,也要阅读课文前面的作者简介和课后的提示部分,这都是重要的考点。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部分应该注意的几点:
  一、单元内容概括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学习议论文一章,应当熟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据类别、论证及驳论方法。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中所阐明的思想观点。就数量而言,可以是一个(如(科学的春天》),也可以是几个(如(散文创作谈》);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开头(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D,可在中间(如《咬文嚼字》),可在结尾(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即为文章标题(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需要概括(如《论气节》)。一篇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新颖。在我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以收到提纲挈领之效。
    2.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前者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和定律等。论据的使用要以论点的证明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力争做到论据确凿、典型并与论点相统一。
   3.论证是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分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立论从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则反驳别人论点的错误。
    立论和驳论均为论证方式,采用任何一种论证方式都需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和对比法)。
    (1)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分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一般为不完全归纳,使用完全归纳法的较少,如《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文。归纳法按照举例的先后可分为两种:先列事例后归纳,或得出结论再举例说明。后者被称为“例证法”。
    (2)演绎法: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几种: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主要为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小前提有时可为一项。
    (3)比较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两类,一类是类比法,一类是对比法。前者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进而引出结论,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后者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如《朋党论》。
    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此种方法最常见。如《答司马谏议书》。
    (2)反驳论据: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反驳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议论文单元常考知识要点总括 转贴
二、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属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设问的修辞方法。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篇社论,运用完全归纳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3.《科学的春天》是一篇讲话稿,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其次是比较法和演绎法,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著名的杂文,运用了对比法、归纳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观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人,有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
    5.《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属议论文,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立论新颖,分析深刻,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等修辞手法也是本文的特色。
    6.《论气节》是一篇演讲稿,主要运用了归纳法来说理,体现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同时具有哲理与浅显的口语相结合的特点。
7.《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是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归纳法说理、较多地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行文平易流畅,体现为一种朴实的文风。
8.《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专论,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常先说结论,再举实例。作者广征博引,实例充分。本文行文流畅,勾琬紧密,风格亲切自然。
9.《散文创作谈》是一篇文艺专论,运用了比较、归纳、演绎等论证方法。运用最多的是比较法,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行文引人人胜而且有文采。
    1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观点,在论述时,观点与材料联系紧密,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十则》相当口语化,通俗生动,还运用了比喻、对偶、反法等修辞手法。
    1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采取了归纳、演绎、对比等论证方法,运用了排比、反法等修辞手法。
    13.《谏太宗十思疏》是议论文中的奏疏,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14.《朋党论》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15.《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的议论文,也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具有柔中寓刚的风格。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
    《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
    《论气节》: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周培源,中国著名物理学家。
    《咬文嚼字》: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散文创作谈》:秦牧,当代著名散文家。
    《谈<水洗>的人物和结构=: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论语十则》: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
    《朋党论》:欧阳修,号醉翁,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作者分类。
属“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北来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有:朱自清、茅盾。
属思想家的作者有:邓小平、鲁迅、孟子、孔子。
  3.体裁归类:
    属奏疏文体的文章:《谏太宗十恩疏》,《朋党论》。
    属文艺专论的议论文:《咬文嚼字》人散文创作谈=。
    属讲话稿的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的春天》、《论气节》(演讲稿)。
  4.论证方法归类:
    以反驳论点为主的文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司马谏议书》。
    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文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谏太宗十思疏》、《朋党论》。
    主要运用归纳论证方法的文章:(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科学的春天》,《论气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咬文嚼字》,《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同时运用比较、演绎、归纳三种论证方法的文章:《科学的春天》,《散文创作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转贴于
 
第二部分  大学语文说明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课程内容概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体裁。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
    学习说明文这一单元,应掌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与结构及常见的说明方法。
1.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文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l)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以及《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和《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达的语体划分,可分为两类:文艺性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和《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苏州园林》(均为科学小品)。后者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
    (l)时间顺序,如《菊花》。
    (2)空间顺序,如《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3)逻辑顺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B.最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方式有两种:
    (1)总分关系。“总一分”方式,如《苏州园林》;“总一分一总”方式,如《桥的运动》;“分一总”方式,如《白丝翎羽丹砂顶》。
    (2)并列关系。如《菊花》。
3.常用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法。其公式为:被定义概念=属十种类。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对“物理”的说明。
    (2)诠释法(解释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的特点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
    (3)比较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村的特点,就与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比较。
    (4)比喻法,如《桥的运动》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变形,比喻说明车过桥上引
起“变形”的力学原理。
    (5)图表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运用箭头图表示工序。
    (6)数据说明法。
    (7)例证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用烧水泡茶喝的生活事例说明统等方法如何应用的道理。又如《桥的运动》举出车行、风雨、气温、浪打、地震等引起桥变形的例子说明在外因作用下桥的运动。
    (8)引用说明法,如《白丝翎羽丹砂顶》介绍丹顶鹤的形态、生活特征时,即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和诗词;《菊花》说明菊花的悠久历史,也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及诗词、小说等。
    二、说明文单元考核的知识要点
1.基本知识要点
    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作者钱学森,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将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科技说明文。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层层推导、条分缕析”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说明方法。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竺可帧,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又属于科学小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相结合,主要运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
    3.《桥的运动》,作者茅以升,现代著名桥梁专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来看,属科技说明文。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引用等说明方法。
    4.《统筹方法平话引子》,作者华罗庚,现当代著名数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本文属非文艺性说明文。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运用了举例、图表等说明方法。
    5.《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采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运用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6.《白丝翎羽丹砂顶》,作者贾祖湾,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全文采用“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大量采用“引用”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
    7.《菊花》,作者杨宪益,现代著名翻译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总体上采用并列关系的结构方式。每一部分又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逐层展开说明内容。文中多用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资料。
    8.《我们肚子里的食客》,作者高士其,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按空间顺序说明细菌在人体内寄食的情况。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把说明对象形象化、人格化。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钱学森,核物理学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桥的运动》:茅以升,桥梁专家。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华罗庚,数学家。
    《苏州园林》:叶圣陶,作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白丝翎羽丹砂顶》:贾祖湾,科普作家。
    《菊花》:杨宪益,翻译家。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高士其,科普作家。
2.体裁归类
    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的有:《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属于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苏州园林》。
    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既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又属于科学小品的有:《菊花》、《苏州园林》。《白丝翎羽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既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又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3.结构方式归类
    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统筹方法平话引子》、《桥的运动》。
    采用了“总一分”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了“分一总”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白丝翎羽丹砂顶》。采用了“并列”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菊花》(各部分中又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主要说明方法
    主要的说明方法的采用,各课文如下: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定义、举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诠释。
    《桥的运动》:定义、列举、比喻、引用。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定义、举例、图表。
    《苏州园林》:比较、比喻。
    《白丝翎羽丹砂顶》:引用。
    《菊花》:引用。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比喻、拟人。
    第三部分  4学分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
    《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
    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
第四部分  大学语文诗词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借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恩《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l)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为:
    (l)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作者孟郊,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6.《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三、基本要点归类
1.作品作者
    《沁园春•雪》: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选自《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
    《出塞》(其一):王昌龄,盛唐诗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盛唐诗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蜀相》: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称为“诗史”。
    《枫桥夜泊》:张继,中唐诗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乌衣巷》: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中唐大诗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夜雨寄北》: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时著名词人,后世称之为南唐后主。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苏轼,北来杰出的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跨北宋、南宋。
    《书愤》:陆游,南来杰出的爱国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2.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3.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4.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第五部分、作文指导
  作文主要是考核自学应考者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学应考者思想修养、认识能力、生活积累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大纲提出,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恰当,书写工整,行款规范。作文在大学语文考试中约占40分,比重很大,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的考前训练工作和准备工作。
  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试作文必须按试卷规定的题目来写。一般说来,自学考试的作文题目都是与考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或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较紧的,对大多数考生而言,都不至于“无话可说”。但由于各人经历、学识、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同一道题目,有的考生觉得好写,有的却觉得不好写;即使觉得不难,写出来的文章差异也很大。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能把作文写好的人确实不多,有的甚至未能写完,很多考生都把作文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作文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又有充分的准备,“难”是可以逐渐转化为“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应试能力既与“场(考场)外功夫”有关,也与“场内功夫”有关。
  先谈场外功夫:要提高作文的应试能力,主要还得靠平时从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多下功夫。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想写出内容正确、深刻的文章,平时就要注意经常阅读报纸,关心时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还要读点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以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理论武器。生活,则是写作的源泉,平时要养成观察、了解生活的习惯,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生活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或者把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到的先进人物事迹、反面典型的个案、历史典故、格言警语、生动活泼的词汇等收集起来,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材料准备工作做好了,到了考场上就不但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而且还有挑选的余地,可在众多的材料中挑选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组织文章。除此之外,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写作理论,固然不能写出好文章,但缺乏写作理论的指导,也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教材中的文体知识介绍、有关范文和课后的“提示”对我们如何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应认真研读。但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还不够,考生还应多读一些课外的作品,琢磨琢磨这样的题材、这样的题目,别人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多实践,多动笔练习写作,如果你能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写写日记,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读书心得写下来,并在考试前的半年时间里练习写几篇作文,在考试中必然胸有成竹一点。
  至于“场内功夫”,则是偏于应试技巧的问题。考虑到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考试大纲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文体在应试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个扼要的介绍:
  记叙文的写作
  从临场应试的角度来看,记叙文的写作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确定角度
  拿到试卷后,首先要看清作文题目的要求,仔细想想应从哪个角度去写。记叙文是一种
  以记事和记人为主的体裁,通过写人或写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某种价值观念或抒发某种感情。它不像议论文用一系列的论据去证明某个论点,也不像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如1996年上半年试题的《信》,作为记叙文,首先要明确这是要写“与信有关的人”或“与信有关的事”。如果把它写成“给某某某的一封信”,那就写成了应用文,即使内容健康、格式规范,也很难及格,因为文体都把握错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库存,看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哪些与题目的要求有关,而又最值得写;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就《信》这篇文章来说,如果你对邮递员的工作比较熟悉,那你可以写一个邮递员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把“死信”变成“活信”,以表现他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曾发生过“检举信”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而最后又水落石出,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另外,我们都知道,若干年前,写信是很随便的,用一张白纸糊成信封,贴上邮票就可寄出去,后来则要求使用标准信封,要写邮政编码,邮资也调整了。而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许多人连信都不写了,或打电话、或发E-mail……,这样我们也可以写信本身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假如有的考生关于信的库存是一片空白,那也可以设法编一个与信有关的故事。应试作文不同于通讯报道一定要写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允许虚构的(即使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应该适当加工,不要完全受真人真事的束缚)。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确定写什么时,一定要写自己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某个题材很新颖,但自己所知不深,最好还是不要写,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你确定写一件事,还要考虑:这件事蕴含着什么意义?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如何?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分歧、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如果你确定写一个人,则要通过想象和联想,使这个人物在头脑中活起来,明确他的身世、经历,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音容笑貌如何,等等。写人离不开写事,因此还要考虑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来写,还是通过若干事件来写。如果是后者,还要明确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人物性格的哪个侧面,如何将这几件事串起来等等。事件的意义及来龙去脉理得越清楚,人物的“形”和“神”在头脑中的印象越清晰,写好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确定角度,还有人称的选择问题,是用第一人称、以“我”之所见所闻来写,还是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这两种写法各有利弊:用第一人称,可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但不能直接写出耳闻目睹不到的东西或别人的心理活动;用第三人称虽没有第一人称的长处,却也没有第一人称的局限,作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客观对象。用什么人称、要视内容而定。如1996年下半年试题的《选择》,如果是写自己的选择,自然得用第一人称;若写他人的选择,如果不是与自己特别亲近的人,还是用第三人称好,否则写起来会受到许多限制,不利于情节的展开。
  (二)谋篇布局
  当你确定了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后,下一步就是搭好框架、谋篇布局了。写文章不能想一点、写一点,一定要构思好基本轮廓,最好是一气呵成。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写到中途写不下去又重起炉灶的情况,欲速而不达。最为糟糕的是,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考生修改,文章最后只能是杂乱无章,令人难以卒读。因此,谋篇布局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谋篇布局时,要着重考虑起结、详略、波澜和线索的问题:
  1. 起结。任何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就时间而论,可以涵
  盖几年、几十年,也可以短至一天、几小时。构思时就要考虑从何时落笔,有的可以用顺叙法,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来写;有的可以用倒叙法,先写结局,然后用顺叙法写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和过程;有的还可以从“中段”写起,把在此之前发生的事通过插叙或人物的对话在文中显示。可以说,起结的技巧,也就是“截取” 的技巧,即:截取生活的哪一个横断面来作为文章的框架。应该指出的是,“起”与“结”是紧密关联的,一定要防止出现虎头蛇尾、前后脱节的情况,构思时必须把“起”与“结”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甚至可以先想好如何结束,再来设计如何开头。
  2. 详略。构思时必须对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并以主题作为材料的取舍和详略
  的尺度: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泼墨如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要坚决舍弃。关于这一点,考生可以参阅教材中的《拣麦穗》一文,这篇文章详略把握得很好。该文对“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有详写、有略写,而对老汉去世后出现的另一个卖灶糖者连是多大年纪都没有交代,因为他虽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不能不写,但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故笔墨省到不能再省。
  3.波澜。写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构思时应善于运用一些“兴风作浪”的小技巧,如“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误会巧合”、“铺垫反托”等等,使情节的发展有悬念、有突转,乃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的结局既使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4. 线索。线索清楚,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文章结构谨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如老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写起,继写小年、除夕、元宵,至正月十九结束;有时可以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时可以以人物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先介绍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步步升迁,引发廉蔺矛盾,最后以矛盾的解决收篇;有时也可以以景物为线索,有时也可以以某种意象为线索。有的文章还可以贯串多条线索。总之,把握好线索,把握好主题,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三)凸现主旨
  框架搭好了,再下一步自然是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述成文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四个字:凸现主旨。文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但相对而言,又有一些地方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暂且称之为“节骨眼”。“节骨眼”一定要写得细致、精彩,使它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一般是在叙述某件事的基础上略发议论,或抒感慨,以揭示事件的内涵,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但要注意防止“议”与“叙”脱节,说不到点子上。而对于写人为主的文章而言,一般是选择典型事件或生活细节,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这个人物,或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但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人物行为后面的动机,即不但要写他做了什么,还要写他为什么这样做。另外,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景物描写。因此,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议论文的写作
  要写好议论文,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细心认真地审题
  议论文的题目,既可能包含文章的论题和中心论点,也可能只表明文章的论题而不包含
  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认真仔细地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以便较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意、重点所在及具体要求。只有透彻弄清题目,才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大学语文》试卷中议论文的写作,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命题作文”,二是“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又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提示性和限制性文字的命题作文,一是只有限制性文字而没有提示性文字的命题作文。至于给材料作文,命题一般也是两种形式,一是供材料并命题作文,一是只供材料,而题目由考生自拟。以上几种命题方式,实质都差不多,在审题时都应注意:
  1. 准确理解题目文字的词意。命题作文的题目,其文字的词意,大多都是清楚明了的,
  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带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字。如1992年下半年的作文试题《不要搞花架子》,这个题目北方人容易理解,所谓“花架子”就是他们常说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对南方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明白。如果这条作文试题前面没有“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强调实干,反对形式主义”这些提示性文字,很多人无法明白“花架子”在这里的真正词意。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千万不要想当然
  (有的考生就把“花架子”理解成摆花盆用的“木架”或“铁架”),要细心阅读一下提示性文字,做到真正明白作文题的真正内涵。
  2. 注意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议论的对象、范围和重点。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是
  指要分析题目中词与词间的关系,如《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多行不义必自毖》、《我的价值观》这三道题,第一道题是属于并列关系,第二道题是属条件因果关系,第三道题是属偏正结构。是并列关系的,那么两者间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议论时,便要注意同时兼顾,不能只重前者而轻后者,或者缺漏了后者,也不能重后轻前。是条件因果关系的,在论证过程中就应把重点放在它们的因果关系上。是偏正结构的,则其议论的重点是在修饰语上,“价值观”这个词的含义很广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在论证时撇开“我”而去谈“价值观”,便会出现偏离题旨的现象,达不到文章的写作要求。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和了解清楚文字词语的相互关系,以把握住议论的重点、对象及范围。
  3. 题目词义暗含比喻或象征意义的,要注意仔细去琢磨、推敲,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一
  层去理解、领略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4. 如果是供材料作文,就一定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读通读懂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所谓读通读懂,就是能较好较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容、含义。如果是文言文,更要从字词、语句上一一读懂它。只有全面掌握和了解提供的材料内容,才可以把握文章的论题与论点,切忌连材料都没看懂,或没完全弄懂便匆匆忙忙下笔。
  (二)掌握立论的角度
  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中心论点,有了论点,才能进行论证。对于命题作文,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包含在题目之中,如1995年上半年的作文题《说“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类考题无须考生重新确立论点。二是题目仅仅表明文章的论题,却未包含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时间》中“时间”只能作为论题,它仅仅指出了文章要论述的范围和内容,却不能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写作时应该把论述中心具体化,提炼出具体而又明朗的中心论点,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如果是供材料作文而题目又要自拟的,在读懂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外,还要从材料所限范围内去确立具体的论点。最好是在不违背命题的基本要求及所提供材料基本精神的原则下,从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最有体会的角度出发,选择使自己有东西可写的论点。
  (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即谋篇布局,对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安排。在考场上作文,虽
  然时间短,但仍应把文章写成一篇有机的完整体,将论点和论据安排好,使论据围绕论点,并能较充分地论证论点。为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可按三段式进行安排:首先是提出论点。提出论点,可以开门见山,一开始便摆出观点,可给人一个观点鲜明的印象;也可以用引用入题或解题溯源等方法。其次便是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正反论证。考试的作文题,很多都属中性题,可以从正面进行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进行论证。
  (2)层递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就是指在论证之前,对论证的问题先作深入分析,摸索清楚论题的方方面面,概括出它的几个基本特征,再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论证。
  (3)并列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是对论证的问题,在总论点的统率下,分别从几个方面去展开论证,而这几个方面,它们彼此的关系是平列的。最后是小结全文,呼应论点。这样的结构,是议论文最基本的模式,这种按部就班的写作路子,在考场应试的情况下,是最为稳妥的。
  (四)灵活变通地运用例证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就需要联系实际,运用事例,用事实展开论证,
  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很多考生平时很少动笔,也缺乏材料的积累,所以临到考试,根本无法写作。有鉴于此,每位考生平时都需多注意读报看书,积累材料。到临场应试时,首先要尽可能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把自己掌握到的、想到的材料变通挪用或进行必要的加工发挥,按照论点的需要,适当加工,使它成为贴切的、说服力强的材料。当然,这种加工也应做到适度得体,不要随意胡乱凑合,要注意删除与观点不吻合的材料。其次,在选用材料时要力求选择最有代表性、能说明论点的材料。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再次,选取材料时,要力求新颖,切忌来来去去总是选用那么几个常用的材料,话也总是那些话,让读者觉得非常乏味。
  (五)充分具体的说理和议论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要选用有代表性、新颖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作论据外,还要注意
  进行充分具体的议论和说理。很多考生都习惯以观点带事例,一个观点提出后,接着罗列多个事例,文章从头到尾,看到的只是材料的堆砌,缺乏分析,没有议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思路不够开阔,不懂得联想,不懂得引申发挥,同时也不知在何处展开议论和发挥。
  要开阔文章的思路,就应对论题多提几个为什么。如1995年下半年的作文题是阅读梁启超《论毅力》文中最后一段,一般考生都说到有志者事竞成,毅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接着便列举出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加以证明。这样写,尽管对问题有所论证,但这样罗列一堆材料而不加分析议论,仍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对于议论文来说,除了有论点、论据外,还必须有分析与议论,而议论往往就是紧随在事例之后来进行的。如就这篇议论文来说,可以以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为例,他5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成年后却“愍然众人矣”。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在运用了这个事例后,可能马上来一段议论,指出成功主要不是靠天赋,而是后天勤奋,这样将例证与议论结合起来,说服力就强多了。在分析与议论中,还可以结合现实去联想与引申,基于现实的联想与引申往往也具有深刻的说理性。
  说明文的写作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通过客观地介绍、
  解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结构、功用、成因等因素,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的、准确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说明文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凡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自然到社会,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说明文来解说。它是传播科学知识、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资料的重要工具,与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认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加强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作文考试把说明文的写作列为目标之一,考生平时很有必要练习写说明文。
  在说明文写作训练中,或因观察不细,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或因材料欠缺,说明不具体;或因表达方式不当,文体混杂;或因没有注意说明顺序,条理混乱;或因介绍片面,影响其科学性。因此,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解说性、知识性、科学性
  注意说明文的特点,才能达到说明文“给人以知”、“教人以用”的目的。如关于酸菜可
  否食用及其营养价值的问题,报上曾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介绍。一种认为,酸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糖类、矿物质、乳酸等。酸菜还是良好的药物,可治疗慢性心脏病、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多吃酸菜有利于健康。另一种却认为,酸菜内含大量霉菌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会直接引发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等疾病,危害健康。两种解说各执一端,令人无所适从。据有关专家分析,酸菜的食用效果及营养价值,和酸菜的不同品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不同的腌制方法有关。报上的有关介绍未能注意这些知识,所说虽有一定道理,却都有片面性、缺乏科学性。说明文既要注意知识性,也要注意科学性,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给人以知”。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用准确、周密、平实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其最基本学科物理、数学的关系,并运用定义、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把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说明得清楚明白。
  (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议论文也要运用说明,但记叙文中的说明为记叙的人或事服务,议论文中的说
  明为阐明作者的论点服务。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说明方式的运用都不是主要的,只有说明文才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这是说明文说明性的特点决定的。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文的这一特点,以把握住文体特点,避免出现文体混杂的现象。
  (三)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要反映事物一定的规律,就必须用心安排好说明材料的顺序。说明运动、变化、
  发展的事物,多应按时间先后、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材料。说明静止的事物,多以空间方位为序,或由外及里、由里及外,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由左至右、由右至左来安排材料。说明事理的文章,则多由具体到抽象,或按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材料。总之,说明有序是将客观事物说明白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好说明文的顺序,应依照说明的内容来确定。
  (四)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写作说明文还应依据说明的目的及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常
  用的说明方法有:
  (1)定义说明法,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诠释说明法,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原因等作解释的说明方法。与定义法相比,诠释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语言表述不如定义说明那样严格。
  (3)比喻说明法,用比喻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释,使说明对象形象具体。
  (4)比较说明法,用同类或异类比较具体的事物相比照,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5)举例说明法,列举典型的或较多的例证来解说较复杂的说明对象。
  (6)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文献资料等说明事物。此外,还有图表说明法、数据说明法等。我们应该练习、掌握这些方法,以便在写作说明文时加以灵活选用或综合运用。
  (五)注意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通俗、简洁,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科学知识,解说客观事物,所以语言一定要准确。如果表述不确切,就会带来不良后果。说明文使用广泛,读者层次不同,所以语言一定要通俗。如果文字晦涩难懂,就不能将有关知识告知读者,真正做到“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说明文要求对事物的说明必须具体,但要避免琐细,而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有时,说明需要详尽一些,但要防止拖沓冗长,务求文句简明干净。


日期:2006/12/16
编辑:达德教育
来源:www.dadeedu.com/zj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 

 
相关链接: